歼12(歼12为什么下马)
本文目录一览:
歼-12的飞行性能在二代机如何?
综上,歼12战斗机以其轻量级和高机动性在二代战斗机中独树一帜,虽然存在航程短的局限,但其在垂直方向的机动性能和需要加速、减速的能量机动方面表现优异。通过合理改进,歼12的性能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,成为一款不弱于南斯拉夫J22攻击机的战斗机。
歼-12战斗机是中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设计研制的一种单座双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,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场前线制空权,也可以执行对地打击任务,属于第二代战斗机的改进型。歼-12战斗机是在歼-6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,采用了更先进的发动机和航电系统。
在地面机动性能方面,歼-12的起飞滑跑距离为500米,着陆滑跑距离为510米,比重量相当的亚音速战斗机歼-5的590米起飞滑跑距离和825米着陆滑跑距离短。歼-12还配备防尘装置,可在短土跑道上起落。
因此,我国在歼-12的研制上强调了良好的机动飞行能力,包括加速爬升和盘旋性能。然而,高速飞行会牺牲盘旋性能,盘旋半径增大意味着在近距离格斗中,飞机需要以较小的转弯半径和更快的速率进行机动,这对于速度较低、重量较轻的歼12来说可能更为有利。
中国在 1969 年初开始研发歼-12 战斗机,旨在提高战斗机的机动性,而非单纯追求高速。越南和中东战争后,军事专家意识到,战斗机的设计需兼顾高速与高机动性。尽管美国的 F-105 和 F-4 等战斗机拥有卓越的性能,但在低速战斗中却往往被亚音速的米格-17等飞机击败。
从1983年至1985年连续研制出歼一7Ⅱ、歼一711A到歼一7M等几个型号,完成了30多项改进,使仿制色彩渐渐消失,创新色彩日渐突出。
有没有歼-12
当然有歼-12。在北京小汤山航空博物馆,一进门就能看到一架矗立在柱子上的“空中李向阳”——歼-12。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的歼-12,是一种4吨级的轻型战斗机,采用机头进气和1台WP-6发动机。这款战斗机在1969年开始研制,仅仅17个月就完成了3架原型机的研制和风洞测试。
年3月,型号名称定为歼12。结构特点 机上没有机载雷达,战斗力大受影响。机体内空间有限,无法装载足够的燃油,航程自然很短。这两个弱点直接导致了歼12胎死腹中。
总的来说,歼-12战斗机是中国航空工业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重要尝试,虽然最终没有成功,但它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。
中国歼-12轻型战斗机存在哪些不足?
1、歼—12的不足之处正是由于追求机体小、重量轻所引起的。它的机内燃油贮量为1250千克,可带两个400升的副油箱最大航程可达1385公里,但仍属于短航程类型的飞机。歼—12的机载武器是1门30毫米机炮,备弹80发;1门23毫米机炮,备弹120发;另外,可挂2枚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。
2、歼-12战斗机的不足主要源于其追求轻量化设计。其内油量为1,250千克,搭载两个400升副油箱后,最大航程可达1,385公里,但这一航程仍属短航程。其机载武器配置为1门23毫米机炮,备弹120发;并能携带4枚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。从重量角度审视,其火力配置并不算弱。
3、米格—15战斗机在朝鲜空战中的出色表现,引起世界对轻型战斗机的重视。英国在50年代初期研制的轻型战斗机“蚊蛔”式,起飞重量4020千克,空重3010千克,比歼—12还要轻一些,但最大平飞速度只有M0.98。英国的国防部门当时对它的呼声很高,然而却没有装备部队。
歼-12实在是太小了而淘汰
1、歼-12,一款轻小灵活的制空型战斗机,诞生在强调适合人民战争的时代背景下,开展空中游击战术。由南昌飞机厂设计与制造,3架样机在展示中受到军委领导赞誉,被誉为“空中李向阳”,名声大振。然而,尽管某帅对其情有独钟,歼-12仍因不符合战机设计客观规律而被淘汰。
2、遗憾的是,以“空中游击战”为背景研制的歼-12,实在太小,空重仅1吨,最大起飞重量才45吨,由于机内燃油不足,歼-12天生就是短腿先生飞不远;又无法安装雷达,所以又是个近视眼,必须靠地面指挥所引导才能起飞和降落,实际作战能力堪忧。
3、歼—12的不足之处正是由于追求机体小、重量轻所引起的。它的机内燃油贮量为1250千克,可带两个400升的副油箱最大航程可达1385公里,但仍属于短航程类型的飞机。歼—12的机载武器是1门30毫米机炮,备弹80发;1门23毫米机炮,备弹120发;另外,可挂2枚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。